近年來,憑借高對比度、輕薄柔性等優(yōu)勢,OLED已在智能手機等小尺寸面板市場占據主導地位,并逐步滲透至筆記本電腦、顯示器等中大尺寸產品領域。然而,隨著應用場景的擴展,成本壓力與技術瓶頸日益凸顯。
TrendForce研究經理周詩博在近期研討會上指出,OLED向中大尺寸市場的拓展正面臨“破釜沉舟”的關鍵階段。
OLED應用拓展現況
根據TrendForce集邦咨詢數據,2024年智能手機領域OLED技術滲透率已突破60%,其中,OLED在折疊屏手機應用成為一大亮點。
早期,折疊屏手機曾因機身厚重、觸感不佳以及屏幕折痕明顯等問題而備受詬病。隨著3D打印技術以及UTG(超薄玻璃)等材料的優(yōu)化,目前的折疊屏產品厚度已可降至9毫米以下,折疊厚度問題得到顯著改善,同時成本也得以優(yōu)化。這些進步加速折疊屏手機的發(fā)展,也推動了OLED需求的增長。
值得一提的是,市場傳聞蘋果計劃于2026年推出折疊手機,有別于極致的追求厚度犧牲部分功能,蘋果預計將采較穩(wěn)妥的策略,以增進消費者的體驗為優(yōu)先,蘋果的入局或將加速行業(yè)標準的升級和供應鏈的成熟。
OLED除了在智能手機領域廣泛應用以外,在中大尺寸顯示設備(如顯示器和筆記本電腦)中的應用也呈現穩(wěn)步增長的趨勢。但與智能手機市場相比,中大尺寸OLED的市場滲透率仍處于發(fā)展初期。
周詩博表示:“OLED技術應用于中尺寸市場時,成本與壽命問題成為關鍵掣肘。此外,在筆記本電腦應用方面,OLED的能耗也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。”
中大尺寸OLED技術與成本博弈
為了搶占中大尺寸市場,三星顯示(SDC)、京東方(BOE)和維信諾(Visionox)等面板廠商紛紛投建高世代OLED生產線,并根據自身的技術路線做出差異化選擇。OLED往大尺寸發(fā)展的同時,背板、蒸鍍、壽命三個技術成為關鍵。
首先,背板技術是影響OLED成本的關鍵因素。據悉,三星顯示選擇Oxide技術,而京東方則選擇LTPO技術。Oxide技術的生產工藝相對成熟,成本也低于LTPO技術,更適用于中大尺寸面板。
LTPO技術則是因為同時具備LTPS與Oxide的優(yōu)點,成為近期熱門的方向。由于需要同時整合LTPS(低溫多晶硅)和Oxide兩種技術,其驅動電路設計更為復雜,成本也相應更高。目前,該技術主要應用于小尺寸面板,在筆記本電腦上的應用較為少見。此外,由于LTPO技術的制程較為復雜,需要高精度的設備(如離子注入機等),這導致京東方在初始建設階段的成本較高。
其次,蒸鍍技術的升級同樣面臨挑戰(zhàn)。蒸鍍技術在從6代往8.6代升級過程中,FMM(精細金屬掩膜版)開發(fā)難度陡增,色偏問題與蒸鍍均勻性成為技術難點。Tandem技術雖可提高產品壽命,但由于其重復的制作過程,將導致良率面臨挑戰(zhàn),進而影響成本。
在蒸鍍制程中的部分材料早期被國外大廠壟斷,部分品類價格昂貴,其中最貴的摻雜材料價格曾高達100~200美元/克。但隨著專利逐步到期,以及新制程方式的突破,疊加國內企業(yè)進入該賽道,目前成本將有機會顯著的降低。
以筆電面板為例,不同世代產線的成本差異顯著。采用5.5代線生產Rigid+single RGB OLED,目前市面價格為100~110美元,成本價僅為70~80美元。這主要是系5.5代線使用的設備相對較早,折舊成本較低。如果更換成第6代線,并采用Hybrid+Tandem技術的話,由于6代線折舊成本高,并受Tandem技術影響良率,成本價則會來到100~120美元。
轉向更高世代線后,因為設備投資與良率問題推高成本,初期成本價高達600-700美元。三星和京東方兩者相比,初期價格差異較為明顯,但隨著后期工藝的改進,成本將逐步下降。
從技術策略的角度來看,在不考慮設備折舊的情況下,高世代生產線在采購材料方面具有顯著優(yōu)勢,擁有更大的議價空間。然而,8.6代線初期受良率影響,材料成本較高,加上運營初期較高的人事和運營費用,預計至2029 Q4之后,其生產成本才能與之前的第6代線相當。
品牌希望借由高世代產線落地來降低成本。以蘋果為例,若其計劃2027年想全面采用OLED屏幕,就世代成本分析考慮,可能會優(yōu)先選擇第6代線供應,三星顯示、京東方、LG Display均可能進入候選行列。
除了上述采用FMM的主流技術路線外,一些非主流技術也在不斷發(fā)展。
維信諾主推的無FMM技術(ViP),用光刻的方式實現蒸鍍。ViP技術的優(yōu)勢在于其擁有更高的開口率和更低的IR Drop(電壓降),并且由于采用光刻工藝,像素之間相互獨立,能夠有效抑制GDS(Growing Dark Spot,暗點擴大)現象。然而,該技術需要多次掩膜和刻蝕,制程的復雜性對良率提出了挑戰(zhàn)。
TCL華星光電的印刷OLED技術可減少材料損耗30%,其t5產線已試產21.6英寸4K醫(yī)療顯示器。若技術成熟,未來有望應用于更高世代產線,但噴墨精度與材料均勻性仍需進一步突破。
QD-OLED與WOLED的競爭:亮度與成本的較量
在大尺寸的電視領域,QD-OLED與WOLED的博弈持續(xù)已久,這一趨勢正往中尺寸的顯示器領域蔓延。
QD-OLED由三星主導研發(fā),其核心是通過藍色OLED光源激發(fā)紅色和綠色量子點層,直接生成RGB三原色,無需依賴白色子像素,從而提升色彩純度和亮度。
WOLED則由LG Display開發(fā),采用白色OLED背光結合濾光片生成RGB色彩,通過添加白色子像素增強亮度,但高亮度場景下可能因白光干擾導致色彩飽和度下降。其優(yōu)勢在于成熟度高,且全屏亮度均勻性較好,但色彩表現略遜于QD-OLED。
以31.5吋顯示器為例,在不考慮稼動率且不含MLA技術對比的前提下,WOLED成本略低于QD-OLED,兩者價格約在250美金上下。
QD-OLED之所以成本較高,主要因其還在新廠設備折舊期間和量子點材料成本較高,相比之下,WOLED雖然制程較為復雜,但其設備折舊將在2025年開始陸續(xù)到期,預計成本將有所下降。
技術上,QD-OLED通過三星噴涂工藝實現27寸4K精細度,提升色彩亮度并優(yōu)化邊緣顯示;WOLED則通過微陣列陣列(MLA)結構提升白光亮度,但MLA的使用增加約16%的成本。為了擴大市場份額,部分WOLED產品選擇停用MLA,轉而推出更低價位的產品。
新一代技術中,QD-OLED通過加入綠色發(fā)光層,提升總體能效;WOLED則通過將相鄰的發(fā)光層改為獨立發(fā)光層,增強白光亮度。對比來看,兩者都在向增加工藝的方向發(fā)展,未來在成本優(yōu)化方面或將有其他選擇,例如回收量子點材料或是提升效率后再取舍。
結語
現今,國內廠商在UTG、FMM等關鍵材料和設備領域的突破將加速OLED成本的下降。行業(yè)趨勢顯示,OLED正通過老化抑制技術、藍光材料升級以及供應鏈本地化等方式,積極向折疊筆記本電腦、車載顯示等新興領域拓展。亮度競賽與成本博弈仍然是市場競爭的核心變量。
與此同時,中大尺寸OLED市場正處于技術創(chuàng)新和成本控制的關鍵時期。面板廠商正積極探索新的技術路徑,例如高世代生產線、新型蒸鍍技術和非主流技術路線,以期在提升產品性能的同時降低生產成本。材料和設備領域的國產化進程也將為成本優(yōu)化提供新的動力。
盡管面臨諸多挑戰(zhàn),但在品牌廠商的積極推動和技術的不斷進步下,中大尺寸OLED市場的未來發(fā)展仍然充滿潛力,值得期待。(文:WitsView)
轉載請標注來源!更多LED資訊敬請關注官網(007seojiaoyu.cn)或搜索微信公眾賬號(LEDinside)。